广中医校办〔2021〕329号
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双一流”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特制定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力争成为大湾区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中医药师资发展。
二、政策依据
《教育部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广东省教育厅等7部门《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粤教师〔2021〕8号)、《关于印发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广中医党办〔2021〕59号)等。
三、建设目标
经过5年努力,学校教师发展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教师师德师风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能够开展高水平教材建设和教学科研,取得高级别教学成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师德教育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形成制度性保障,确保教师全员定期参加师德师风专题教育。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教育教学培训注重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注重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注重教师中医思维教学能力培养。教师全员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能力,教师课堂教学、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建立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支持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为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的教师搭建职业发展支持体系,支持教师终身学习,业务不断精进、技能与时俱进。力争5年内,在一流学科中新增2-3名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在特色学科中培育2-3名校级以上教学名师。
四、主要措施
(一)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
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用“四有好老师”标准统领教师成长发展,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将“大医精诚”的医德文化与师德相结合,传承中华师道。教师全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与法治和纪律教育,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作为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每年定期开展,实施2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师德师风培训,各类名师、优秀教学团队评审推荐等工作坚持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并形成制度。为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平台,着力培育教师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支持思政课程教师培养与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大“思政课程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力度,加强对兼职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开展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专题培训活动,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各类教学培训中,注重培训成效,对教师实践课程思政进行跟踪评价,不断改善提高培训质量。
(三)教育教学培训内容与形式全面提升
以上级教育部门工作部署为指引,以教师需求为导向,校内培训与校外专题研修相结合,开展教育教学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深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5年内实现教师全员培训。
1.开展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确保全体教师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开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促进教学改革创新。
2.开展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培训。紧跟上级部门要求、学校教学工作实际以及教育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师发展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成果导向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慕课建设等方面培训。
3.开展教学研究方法培训,培育教学成果。为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和改革经验转化为教学研究成果提供研究思路与科研方法培训,培育优质教学成果。
4.开展教材建设能力提升培训。举办“教材及著作建设工作坊”等活动,加快我校高质量教材建设步伐,培养提高教师编撰教材著作能力。
5.开展教学咨询与指导。成立“教师教学与职业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对教师发展规划、制度和项目等进行论证评议,提供指导意见,同时为教师教学及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
6.促进产教融合交流。设立“产教融合研究项目”,鼓励优秀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开展产教融合研究,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高教学实效与就业质量。
7.开展各类人才项目重点支持青年教师与青年科研人员发展。继续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项目,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开展薪火计划、青年英才工程,为青年科研人才启动科技探索提供支持。
(四)提升教师中医思维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是中医药教育的灵魂。中医药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中医思维能力,而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也应当学习了解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支持中医药骨干教师开展经典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教学培训,包括组建学校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师资培训团队,继续设置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研修项目,组织建设及开展“中医思维与中医药科研思路研讨班”等促进跨学科合作开展中医药科研的研讨活动或课程;组织研发针对校内科研人员及其他类型教师的“中医基础理论研修班”。
(五)建立教师职业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
教师职业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包括平台、制度、资源建设。教师发展工作从常规的教育教学培训发展到为教师职业全周期发展提供支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学校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分阶段指导、分类支持,形成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教学团队三个不同阶段,医药类学科与公共基础学科不同学科类别,教学、教学科研并重、科研型不同发展方向的教师发展模式。
1.建立个人职业发展全周期平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教师建立职业全周期发展档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制订各阶段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学校、二级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针对性、精准的指导和支持。
2.推动建立教师发展激励机制。例如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遵循全员培训的原则,做好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的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培养对象,原则上每年安排不低于20%的专任教师参加教师培训。
3.建立教师分类培养路径。学校相关部门协同做好各类人才培育工作:专任教师岗人员及师资博士后注重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科研人员、引进人才、学科博士后:其中承担教学任务的科研岗人员和引进人才纳入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开展多项人才培养项目资助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培育科研成果;辅导员队伍:按专任教师要求开展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同时围绕辅导员能力提升开展相关培训。
(1)青年教师——能力构建。
入职五年内的教师: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胜任目前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尝试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科研。
对新入职教师开展为期3年的持续培训,包括入职培训、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教学基本功研修班、课堂教学观摩辅导等,选拔进入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
(2)骨干教师——专业成熟。
入职五至十年的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体系有系统的掌握,具有较高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拓展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能够在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教学效果好,得到学生和同行认可,主编或参与高质量教材编撰;获取高级别教研课题与成果。
按教育教学专题,为骨干教师开设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各类工作坊、专题研修班、课堂教学观摩等培训活动。
(3)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学团队——示范引领。
依托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培养一批教学水平高,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取得高级别教学成果,得到同行专家及教育专家认可,并在实际教学及师德师风方面起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学名师及团队,成为省部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发挥优秀教师示范辐射作用,为推动全校教师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在校内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方法,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参与本学科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同时,学校将为教学名师及团队提供专家咨询辅导、专题研修等定制服务,帮助其进一步凝练教学经验,升华、转化为高质量教学成果。
(六)教师发展专业化能力不断提升。
1.院校二级管理进一步完善。建立校院两级教师发展培养管理体系:学校搭建校一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推动二级学院建设教师发展分中心。
(1)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学校教师发展规划拟定,分层、分类设计系统性培训培养项目及轮训计划,重点抓名师后备梯队建设,建设校本教学师资培训团队,协助二级单位教师发展分中心的建设,提供相关指导、资金和培训支撑。
(2)二级单位组建由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室负责人为主体的教师发展分中心,在学院负责人的领导下,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教师实际情况制订院级教师年度培育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院系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和骨干教师培育,推进实施新教师导师制,完善传帮带机制,开展教师全员培训。
2.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开展教学团队专项培训,着力提升团队教师模块化教学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1)校本培训:按分类开展教学午餐会(小型研讨,师生交流)、教学工作坊(按需定制,小班辅导)、优秀教师教学示范(教学成果交流推广)、教与学讲坛(主题报告,互动交流)、名师名家讲坛(名家分享学科前沿)、留学人员沙龙(访学成果交流共享)、校际教学交流活动(针对问题,对口交流)以及主题特色培训班项目。
(2)校外进修:学位教育以非医药类学科攻读博士学位为主;国内访学以新办专业为主;国内进修以专业学术研究、教育类研究为主;专题脱产短训班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和教师需求定制;结合“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序推动国(境)内外教师双向交流。
(3)人才项目:重点支持青年科研人才的培育,实施青年英才工程;开展各类师承教育项目。
3.不断提升教师发展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发展研究与校本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规划教师发展工作,提高项目设计与实施质量。发挥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示范作用,加强基层教师教学发展组织建设。
上一条: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试行) 下一条: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出国(境)留学管理办法
【关闭】